校园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资讯 >> 正文

【资讯】华中大学子不选择留汉的原因竟然是这个

作者:   来源:楚轼杂文铺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12日   浏览:

79所大学130万在校大学生,数量世界第一,这一直是湖北省会武汉引以为豪的一件事。

但来自武汉市人社局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的留在武汉的大学生为10.4万人,到2016年的15万人,过去4年武汉的毕业生“出走”人数虽有下降,但仍是人才输出地。人才流失,一直困扰武汉。

为什么人才不留在武汉?经过统计之后,华中大学子不留武汉的原因如下:

一、 新兴产业落后让校友无处可留

留在武汉,还是去其他城市找未来,就业机会是绕不开的话题。我们从各位“华科男”的反馈中发现,他们离开武汉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所学的专业在武汉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光电2001届,坐标深圳,工业物联网行业

毕业之后先到深圳工作了10年,后来曾经回过武汉一段时间,现在又回深圳了。我身边很多从北上广深回武汉的朋友,现在又重回北上广深了。

武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缺乏本土成长起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这里指企业总部在武汉,年营业额10亿以上的企业)。

武汉现在的人才需求比较低端,只需要低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仅仅只是招聘“打工者”而已。而对于做全国/全球的战略布局、营销策划、产品规划、企业高层管理、供应链、高端金融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并不大。

很多知名大企业也只是把武汉作为“降成本”的地方,而不是作为企业战略总部,看似“大学生”很多,实际上人才梯队极度匮乏。大学生即使留在武汉,发展空间也极其有限。

计算机2010届,坐标上海,互联网行业

相信06、07年开始在光谷附近上学的同学都有同感,我们亲眼看着光谷从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发展成今天这样的繁华之地,这让我曾对这座城市有了期盼。但是毕业时,我们大多数同学还是离开了武汉,总结起来还是行业发展原因。

武汉互联网氛围没那么浓厚,有些从事互联网方向稍微前沿一些工作的人根本没法回来,没有相关方向职位,同时有些岗位得不到重视。好公司少,好平台更少,大多数公司管理混乱,福利不完善。比如,武汉大小游戏公司有100多家,但都还在创业期。

我毕业时,政府对互联网行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这两年才逐渐重视起来,但不说和北上广深比,就是比成都也还是不够,尤其在移动互联网这块。

材料2004年届,坐标上海,汽车制造业

像华科这样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就业多半集中在产业聚集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我们班同学为例,目前在珠三角的占到大约一半,加上在长三角的同学,几乎占到全班人数的3/4。

相比较而言,武汉的产业聚集不够,特色也不够鲜明,民营经济的就业容量也不够。近年来火过的金融服务、IT、生物医药、清洁能源这些新兴产业,可以说武汉都错过了,对于很多行业还只停留在概念理解上。

并不是说武汉没有产业规划和聚集,武汉修建了很多厂房科技园,但多数企业稍有成绩就跑了,就是因为没有架构起整个产业链,产业结构不合理。所以,我认为,虽然武汉有“敢为人先”的口号,但在很多时候并没有跑在人家前面,而是在后面跟着赶。

中文2015届,坐标广州,汽车行业

我和男友(也是华科校友)都是湖北人,所以毕业时我们都曾想过留在武汉,但是武汉确实就业环境不理想,不仅合适的企业少,而且感觉更需要有当地的人脉关系才能留下来并有所发展。

但是,在广州、深圳,就我们目前的感觉,这些城市更开放、更公平,能够给有才华的人相对公平的机会,更多发展的空间,对于我们这些在异地打拼生活的人来说,这很重要。

二、 同岗位薪资远低于一线城市

虽然武汉的房价相较于一线城市要低很多,但薪资待遇也差了一大截。不少华科男认为,除了房价外,武汉的消费水平也不低,目前的薪资标准太没有吸引力。

生科2009年届,坐标深圳,生命科学研究行业

比如我和男友都是华科本科及国外全奖博士,因为家庭原因回武汉发展。男友去武汉顶尖的研究所,结果今年月薪降到6千;我进入一所优秀高校的强势专业,月薪也就6千。

说实话,我们读书期间奖学金都是这个两倍好么。而和我们条件相同的朋友,他们申请到深圳上海的工作年薪都是20-35万的水准。所以,今年过完年,我们就南下寻找机会了。

化学2007届,坐标珠海,化工行业

自己拙见,这个现象主要是由于工资水平低造成的。同样的低端工作(化工,检验相关),珠海、佛山、无锡、青岛等房价和武汉差不多的地方,工资依然比武汉高出一截。

而行业高端工作如学术科研,企业研发,技术支持等在一线城市的工作机会远多于武汉。很多湖北籍的同学第一志愿都是想留在武汉的,无奈武汉对他们这个级别的专业和学历需求量很少,只好背井离乡北漂沪漂。

新闻2012届,坐标上海,软件行业

即使同样的岗位,在武汉只有年薪8万,但在外面能拿12万,还是有很多人想要留在武汉的。

但留武汉确实太难了。武汉的学生多,竞争激烈,但能够提供的岗位有限,又因为供不应求,薪水也就低了。连续几年,武汉都在全国应届生平均薪水榜中排名倒数第二。倒数第一是难兄难弟,西安,也是一座大学生多,就业市场小的城市。

很多应届生在武汉找到工作,但和一线城市一比,还是叹息着出去了。如果能够提供和外面一样的薪酬待遇,我相信还是会有很多人会毫不犹豫选择武汉。

光电2001年届,坐标深圳,工业物联网行业

武汉最大的优势和劣势都是“大学生太多”。

因为“大学生太多”,所以人力成本很低;也同样是因为“大学生太多”,所以武汉的企业仅仅只是把大学生/人才当做工具,而不是当成未来的战略储备。所以在武汉的公司里面,极度缺乏对人才的培训,极度缺乏职业路径规划方面的培训。

任正非说“钱给的够多,不是人才也会变成人才”,武汉的公司应该好好琢磨琢磨这句话。

武汉的企业只有开出比北上广深更高的待遇,才有可能从北上广深挖人,就像广州恒大从欧洲挖好的球星一样。

武汉要发展,就永远永远不要提“人力成本低”,这是很没出息的话。武汉就是要有全世界最好的人才,就是应该能开出比北上广深高几倍的工资!

欲成非常之事,必得非常之人。

三、 创业环境不错但产业基础薄弱

拦住华科男回武汉创业的,依然是武汉的产业基础。不过很多华科男认为,近年来,武汉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了,无论是招商引资力度还是政府给予的创业扶持,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材料2009届,坐标北京,互联网行业

我刚毕业时,武汉的人才保留政策很一般,连办理户口都没有很好的扶持措施,近两年才逐渐好起来。记得我毕业那年,有个同学去长沙工作,长沙市政府直接给他这种外地过去工作的发放了每年2000元左右的补贴。

不过,这两年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了,最近和一个创业的朋友聊天,他问我毕业几年,两年内可以申请创业基金2万,政府白给,还有两百万贴息贷款需要好项目支持,审批之后就有。但我都毕业都七年了,没办法了。

光电2001届,坐标深圳,工业物联网行业

武汉现在的创业环境还是可以的,但是产业基础还是比较弱。

同样是创业者路演,武汉的创业者很多都是高校/科研院所的背景,仅仅只是谈某一个方面的事情(比如产品技术),但是市场眼光薄弱,离产业化还很远。

而深圳的创业者路演,很多都是在大公司做过中高层管理的,对研发、市场、管理、金融、供应链、成本控制等方面非常有经验,上来就谈市场机会、SWOT分析,竞争策略、产品优势,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只有武汉本土成长起来了3到5个年销售额百亿以上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才有足够强的人才辐射力。

中文2004届,坐标广州,科技咨询行业

我所从事的科技咨询行业,服务群体多少中小科技型企业,广东的此类型企业数量多,因此广东的科技咨询行业算是在全国起步最早,财政投入力度最大,创业环境也最为宽松和公平的区域,武汉相对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现在也有很大的起色,但这个差距也不是近四五年就能赶超广东的。

我曾考虑在武汉开办公司,因为广东的科技咨询行业发展比较成熟,武汉因为有差距因此发展空间和潜力都是很大的,加上高端人才比较多,也是咨询行业必需的条件。但还需要等待时机成熟,那时希望能为武汉科技咨询行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四、 城市软硬件还需进一步提升

城市的形象也是影响部分华科男事业选择的一个原因,早年到武汉求学的华科男,多对武汉的城市形象、交通建设并不满意,也对部分武汉窗口行业从业者的素质有非议。但也有相当多人表示,喜欢武汉人的热情,认为武汉是座有人情味的城市。

法学2007届,坐标杭州,房地产行业

武汉作为中部第一大城市,城建、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很还不够。

我03年到武汉上学,当时武汉只有两座长江桥,三座汉江桥(不含铁路桥),没有完整的城市环线,没有一条地铁,没有一条快速路,甚至连个规划都没有。在武汉四年,整个武昌我只感受到挖了一条阅马场下穿通道和一条洪山广场下穿通道,汉口通了1号线,没有地铁在建。

相比之下,我07年去南京的时候,南京1号线已经通车两年了(6A编组),有几十公里的快速路,而且同时还有2条地铁在挖,两年后就通车了。武汉就比南京差很多么?我后来查了查GDP,2007年武汉3141亿,南京3275亿。

近年来,武汉交通建设速度加快,我相信未来武汉会重新找回对人才的吸引力。

控制2011届,坐标海南,教育行业

从生活来看,不得不承认武汉不是一个宜居的地方。我的家乡从气候上跟武汉基本一样,因此我深知武汉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这吓跑了很多人。

另外,武汉的城市面貌的确显得较为凌乱,很早就有“大县城”的绰号。近几年城市建设力度很大,相信以后市容市貌会好很多,但要知道武汉的盘子太大,过去欠账太多,还有很长路要走。

因此,相比较杭州,厦门,成都等二线城市,武汉在生活端的吸引力没有什么竞争力,即便这些城市在就业端不见得比武汉强多少。

船海2008届,坐标福州,市场营销行业

除了经济发展水平之外,我确实不太喜欢部分武汉人。2004年第一次到武汉,在武昌火车站打车就被骗了。后来坐公交车出门,见识了武汉公交车司机开车的勇猛,以及有些武汉大妈彪悍的作风。

我感觉武汉的文化还是趋于封闭的,你会明显感觉到,会说武汉话的人和不会说武汉话的人很难凑到一起,电台的节目清一色的武汉话。但在一线城市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至少你开口说普通话时,对方不会用方言回答你。

我觉得武汉人的脾气确实有些急躁,说话不够温柔,也许是方言发音的原因,说话声音稍微大一点就像吵架。如果不是因为我好朋友是武汉人,我也会被这样的嗓门吓跑。

新闻2007届,坐标广州,媒体行业

因为长期没有在武汉,对当地的发展情况了解不深。就直观感受而言,武汉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城市公共环境有较大改善。和广州相比,武汉的生活成本和舒适度相对更高,人文环境与生活习惯更加接近。

比如,广州的人情味很淡,淡到这些年来我从没去过任何一个同事的家里。但是此前在武汉,因为武汉人的热情,我是会记得给正在怀孕的同事肚子里的娃娃准备份礼物的。

经济2010届,坐标北京,媒体行业

有人抱怨“武汉人素质差”,其实我是不赞同的。且不说每个地方都有素质高的人和素质低的人,就说说我的亲身经历吧。

去年我回了趟武汉,在中南路看到一个瘸腿的爹爹在卖瓜子花生,这时城管来了,我本已准备好如果他暴力执法就上去跟他大干一场的,结果那城管把爹爹扶起来,然后说:“你卖完这些早点回家,我下班了。”我当时就愣住了,难道城管收了爹爹的“保护费”?后来问爹爹才知道真不是,城管找他买瓜子都给钱,一分没少过。

我觉得,一个连城管都这样的城市,肯定是大有希望的。

其实,问华科男为何离开武汉,和问川大毕业生为何离开成都、南昌大学毕业生为何离开南昌、南京大学毕业生为何离开南京,得到的答案可能都大同小异,无非是当地的经济发展、行业发展、薪资水平、交通城建等等。

但是,武汉之所以显得特别,还是与武汉在国内高等教育界的地位相关,武汉的985、211院校数量在全国少有,被中部很多城市羡慕。但是,也正是因为武汉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人才是向社会的高位流转的,所以在武汉尚未成为国内一极的时候,武汉的高校资源还不能为武汉输出相应的人才。

不过,武汉近些年来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多位校友表示,他们看到了武汉这些年来巨大的变化,看好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武汉的发展,也希望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回到武汉,在“第二故乡”继续开拓自己的事业